查看原文
其他

虔诚需要大福德(上)

如意心宝 2023-05-15





虔诚需要大福德(上)







蒋扬•钦哲•秋吉•罗卓(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)在他关于“上师瑜伽”的解释中写到:

依据大乘与金刚乘的说法,佛性持续不断地显现。然而,如果这种显现尚未被福德所纯净化(refined),它通常就会以烦恼的形式表现出来,例如嗔恨等情绪。一旦“纯净化”的过程开始进展,佛性就会显现为悲心、慈爱、理解与宽容,而有时它会以最为纯净的形式——虔敬心——显现出来。只有透过“虔敬”之门凝视时,才能看见某个我们认为值得聆听与仿效的人,而我们称此人为“上师”。 


——《不是为了快乐:前行修持引导》

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







智慧与慈悲



金刚乘中,上师的观念是非常特别的。我们有许多人都是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弟子,今天是仁波切转世的坐床大典。而所有的钦哲转世都被认为是无垢友(Vimalamitra,毗玛拉密扎)与赤松德赞王的转世。 

伟大的蒋扬钦哲汪波是藏传佛教共与不共传承最重要的导师之一,不是因为他的法座殊胜、位阶甚高,而是因为他证悟上的成就。他与姜贡康楚 (Jomgon Kontrul)、秋吉林巴(Chogyur Lingpa)及姜贡罗迭旺波 (Jamgon Loter Wangpo),一起推展了利美运动(不分派运动)。他不只是位学者和圣人,也被认为是五位伏藏王 ( five king tertons)之一。他有五位化身──身、语、意、功德、事业。意的化身即是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,他和伟大的蒋扬钦哲汪波其有相同的特质。 

“钦哲”(Khyentse)一语的大意是智慧与慈悲。见过前一世尊贵的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人,我相信你们一定还记得他是智慧与慈悲的化身,也是两者的展现。对我们这些无明的众生来说,即使我们能够在智识上明白智慧与慈悲,要实际见到智慧与慈悲的例子却非常困难。这是极为珍贵的,但我们许多人却有这个机会,因为我们过去世的善业,而见到前一世的仁波切,现在又有这么好的机会见到他的转世。虽然我(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)是被祖古贝玛旺嘉(Tulku Pema Wangyal)拖来(开示),但我想我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,能有这个机会借着宣说几句法语而累积福德。 

因此我决定说一说和“钦”“哲”二字有关的几句话,因为我们都认识一些钦哲的转世,同时也多少知道所谓智慧与慈悲的概念。现在,像我前面所说的,“钦”一字代表智慧或了解。这里我们所说的并不是一般的智慧或一般的理解,这里所说的智慧,是指了知所有现象之究竟真理的心。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智慧为何必要,当我们不知道一些事情时,通常就会产生问题;当我们不全然了解时,就会瞎疑猜。我们有许多误解或不了解的事实,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无明,是因为累世的习性。 




虽然有些人可能对智慧有一点智识上的理解,但要有智慧却是非常困难的,因为在佛法里当我们谈到智慧时,我们所谈的是把我们从这些妄想中解脱出来的智慧。许多时候,我们所认为的智慧,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智慧。在大乘中,智慧指的是了知无我的心或了知自我本空的心。即使研读起来容易,要实证却非常困难,这是因为累世对自我的执着使然。 

在佛法中,我们谈到轮回与涅槃,轮回是有这些妄想的地方。当我们谈到无明或妄想、譬如执着自我时,并不是说我们确实有一个染污存在,因此我们必须要清除掉它。事实上,所有的这些妄想、这些无明,实际上并不存在。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,让我们以为它们是存在的。我们对自我的存在非常执着,常忙于成为这个自我的奴隶。现在,智慧了知这个妄想并不实存的真相,但就像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一样,一个人能够透过研读与接受开示而大致理解智慧,但要真正证得智慧必须要具有许多福德。 

对虔诚心来说,也是如此。要理解什么是虔诚很容易,但要有虔诚心,需要具备很大的福德。在你有福德之前,是不可能有虔诚心的。我想不只是精神性的、像智慧、慈悲、虔敬这样的开悟特质,即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,也需要有许多的福德才行。

举个例子来说……,这么说好象有点野。举例来说,假如有某个人像我的翻译,对这位尼师(这位)说:“你好美喔!”。假如她备有即便是稍纵即逝的快乐福德,那么这恭维必定会带给她很大的快乐。假如她没有足够的福德,同样一句翻译所说的话,可能会造成许多问题。打个比方,这句话会让她有所期待,虽然它可能只是翻译出于礼貌而说;但因为没有足够的福德来适当地诠解这句话,她可能会有所期待而跟着他到处去!这时候,如果他是那种有耐性或有技巧的人,这还好,不过我并不认为他可以每天对她说你很漂亮。所以福德,藏文称为“索南”(Sonam),是真的能对每件事产生重大影响的最重要特质之一。我相信你一定在人生里经历过某些事,有时候令你不开心的事,却让你高兴不已,这,极大部分是因为福德的缘故。 

现在你可能会想着:“那要怎样,才有福德?”很奇怪,即使想要有福德也必须得有福德才行,福德是福德的因,这是佛法修行中困难的部份,就某方面来说,完整的智慧观念(idea)是超乎各种概念(concepts)之上、超乎所有习性的攀缘之上的。为了要得到这种智慧,所以我们谈福德,而福德与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。空性亦然。这是我们必须了悟。为了要证悟空性,一个人必须要有福德,就像是对他们的上师赞诵或献供(一如外面的人们正在做的),或是像你们之中的某些人耐心地听我说而又不被(外面的)鼓声所干扰一样。一个人也能以这种方式来累积福德。


——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


延展阅读

梁皇忏法
前译派六大寺院本源
有关文殊开智偈的小故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